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25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指出,2025年,中國經濟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大與內部轉型深度調整的多重挑戰中實現穩定增長。供給側方面,工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三樣”產業成為增長新動能,但煤炭、多晶硅等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壓力,價格下行與利潤收縮并存。需求側緩慢恢復但尚不牢固,消費復蘇乏力。家庭部門傾向于“增存款、降負債、慎消費”,對宏觀經濟的需求側產生長期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化斌解讀報告指出,需求側在多重壓力下緩慢恢復,但如何尋找新的消費發力點,以及從根本上改善消費需求,仍然是一個挑戰。
“在外部沖擊影響的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政治沖突持續和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內貨幣政策面臨的約束依然存在。”報告課題組認為,貨幣政策仍需沿用將降準降息等常規工具和多種結構性工具相結合的政策組合來實現更大的政策效能,為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提供支持,從而擴大國內需求,穩定預期、激發活力,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報告建議,政策層面需平衡短期穩需求與長期改革:定向寬松緩解債務壓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會保障以降低預防性儲蓄,深化產業轉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長——高債務——弱需求”長期停滯風險。通過打破市場分割,加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形成差異化良性競爭環境,避免內卷造成資源浪費和低效配置,積極引導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釋放消費潛力和激發投資活力。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當前宏觀經濟的首要關切點是持續低迷的價格水平。當前工業行業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潤下降得更快”的現象。針對這一困境,破解低價與“內卷”現象,必須全面啟動微觀治理。政策思路應從過去主要依靠行業自律的模式,轉變為“政府主導、行業協同、企業落實”的新模式。
“我們一定要超越傳統‘三駕馬車’,要重視我們的‘新三駕馬車’,即基礎研發、產業升級、科創金融。”劉元春認為,當前世界正處于深刻變革階段,必須高度關注基礎研發、產業升級和科創金融這“新三駕馬車”,深度研判當前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進程,并對未來趨勢進行前瞻性分析。在這一進程中,上海擁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在產業升級、基礎研究、現代商業場景構建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領域特色顯著。